归来电影观后感
时间:2025-06-13归来电影观后感(集锦十三篇)。
当看完一部作品后,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,这时候,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!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《归来》观后感范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1
实在没有时间去电影院,只能等半年后在网上看电影。对张艺谋的导演,总是喜忧参半,过去的《秋菊打官司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非常不错,再后来的《英雄》《满城遍地黄金甲》又那么媚俗。不禁哀叹世道把人都变坏了。
看过原著,对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都喜欢,没有着意去买她的书。但是刊登在《收获》《十月》里的都没落下。她的视角比较独特,比如《一个女人的史诗》《第九个寡妇》《小姨多鹤》,还有有名的《金陵十三钗》。很多作家都是本色写手,而严歌苓写历史,写传奇,写各种女人的命运,非常了不起!《陆犯焉识》好像是以她的祖父辈为蓝本,描写的一个人的一生。小说很长,而电影《归来》完全简化了,只取了最后一个篇章。看完之后,很感动,很为张艺谋叫好!
张艺谋不愧是学过绘画,深谙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。整个片子都是凝重的灰暗的色彩,给人压抑之感。老旧的宿舍房子,老式的火车站,老式的天桥,打公共电话的小窗户,没有夸张没有修饰的当年风貌,给人亲切感。在压抑的色彩中,穿插着芭蕾舞《红色娘子军》的片段,或演出,或排练,结束时台上台下一起唱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,对于我们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,都是涌上心头的.感慨。
陈道明和巩俐饰演的中年夫妻,演技非常地棒!尽管化的妆一点也不漂亮潇洒,但是贯穿始终的温情,让观众的心,置身在亲情至爱的漩涡里起伏。冯婉喻读摘掉右派帽子的通知,陆焉识修钢琴、读信,这些情节你不会掉泪,但是心很痛。那些苦难的年代,贫穷的年代,每个人受的苦,在当时并不觉得,只是很多年回忆起来,才觉得苦,怎么那么苦!记得小时候,有个叫培根的邻家姐姐,她的父亲是自杀的,家里空空如也,有一天她在厨房用菜锅烧水,里面放了些豆豉,告诉我准备煮面条,豆豉烧的水很鲜,好吃。不知为什么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脑子里,现在想起来心也好痛,但是当时她也没觉得自己多苦。
剧情不复杂,也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,冯婉喻的病一天重似一天,陆焉识就陪着他,在大雪天去火车站接她的爱人,雪无声地落在地下,四周那么安静,在幽咽的《渔光曲》中,想起一本书名:爱是不能忘记的!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2
曾经,我为《大闹天宫》、《宝莲灯》而感到骄傲。后来,随着《喜羊羊》等动画的层出不穷,我以为国漫即将折在这里。而今天,我看到了《大圣归来》,那条曾经腾飞的龙,在几度沉睡之后,又再次发出了响亮的咆哮!
首先,一部动画最先吸引人的是它的画面,其次是特效。平心而论,《大圣归来》真的是一部良心之作,它拥有媲美皮克斯,梦工厂等著名动画工作室的水准,由此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用心,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热情。但是有的时候,仅仅有热情,并不能支持一个团队完成一个壮举。在困难的时候,导演出资,各方集资,历经八年终成一剑,我很佩服制作团队的毅力!
其次,编剧很给力,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,故事情节跌宕起伏,前面笑得有多开心,后面就哭得有多惨。(在这里并不想剧透,具体小伙伴们还是去影院看吧XD其实主要情节在预告片里都有!)当我看到江流儿惨死在混沌手下,大圣心痛变身的一刻,心中感到无比悲凉!正如片尾曲所唱:如果遇见曾经的我,请带他回来。可是他回来了,你又在哪呢?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毛病,那就是影片有些略短了,叙事太过紧凑,如果在100分钟左右,应该是相当完美了!
最后,或许《大圣》并不能真正扛起中国动漫的振兴大旗,但是它是一颗启明星,能够指引更多有价值的作品,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!在这个漫威英雄充斥的时代,我与许多人一样,不希望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就在外来的浪潮中一点点被埋没!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,希望更多的工作室能够将它发掘,并发扬光大!
再次感谢田导和制作团队,能让我观赏到这么一部精彩的电影!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作品!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3
走在去看电影的路上,心中一直热血澎湃,一直与身边的朋友议论这部电影,从电影的预告片中我知道了,这是一部十分火热的动画大片,但是在电影院的仅仅一个半小时,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好看,回票价值了。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道理。
这部电影的个主要角色分别是孙悟空,江流儿,还有猪八戒,孙悟空疾恶如仇,武功高强。江流儿天真无邪,勇敢无畏,崇拜齐天大圣。猪八戒好吃懒做,却懂得道理,劝醒了孙悟空。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待在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——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,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心,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。
电影的最后一刻,大圣归来的亮相,我热泪盈眶。历经磨难,英雄不死,终于法力无边,有能力保护江流小师傅,战胜邪恶!维护正义是需要足够的力量的,是需要勇气的,江流儿去救丫头,明明知道是送死,他还是去救丫头,江流儿去救大圣的时候,何尝不是去送死?大圣右手的法印封住了大圣的法术,去救江流儿,去救童男童女时,他又何尝不是去送死呢!他们的勇气,不怕牺牲的精神让我佩服,他们正义的表现,胸怀中的正能量更值得我去学习。
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有不足的地方,但这只是真的是一部好电影,它为我讲述了正义,勇敢的道理,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正能量,它让我懂得了邪不胜正的道理,我要像孙悟空一样疾恶如仇,一样勇敢,像江流一样心中一直充满着信念,我要像电影中的人物学习,学习他们的优点,让我自己变得更优秀!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4
影片的整个情感基调是隐忍。较强烈的情感爆发,在整部戏中只有一场:陆焉识与沈婉喻在火车站相见。沈婉喻在看到农场管理人员集体向陆焉识包围时,大喊一声:焉识,快跑!陆焉识却反向沈婉喻奔去。然而,陆焉识和沈婉喻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开,相见而未能相拥。这段情节成为整部电影的情感爆发点和情节转折点。此后,陆焉识归来,沈婉喻却因为火车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,不再记得陆焉识,也拒绝女儿丹丹的相陪,只是一个人在内心中静静等待陆焉识的"归来"。
除此以外,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刻画一种刻意抑制的情绪,其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戏有两场。
第一场是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回家后,偷偷躲在楼道敲门,沈婉喻正在犹豫是否开门,女儿丹丹恰巧回家上楼碰到了父亲。这段戏的时长前后不过5分钟,张艺谋却在陆焉识所在的楼道、沈婉喻所在的室内、农场监视人员所在的街角等场景间数次切换,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声的对白,刻画出了这一场景中弥漫的紧张情绪。另外,在这场戏里,房间内外的沈婉喻和陆焉识,借助敲门、破损的春联纸等工具进行了间接沟通,陆焉识在这里完成了艰涩却又包含丰富情感的第一次"归来"。整个场景在感情上隐而未发,也为紧接而至的火车站那场戏的爆发埋下了伏笔。
第二个刻画极为细腻的场景,发生在陆焉识真正"归来"以后,陆焉识趁着沈婉喻外出归来的时机,弹起两人都熟悉的《渔光曲》,想要通过这首音乐来唤醒沈的记忆。与此前楼道内那场戏的紧张气氛不同,这场戏的叙事节奏极为舒缓却感情饱满,张艺谋给陈道明和巩俐两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间,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对白,完全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。陈巩二人老到的演技,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达。直到最后,沈婉喻仍未认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,将发而未发的情绪戛然而止,两人从"似曾相识"中重回现实。
尽管电影与原著之间有着太多不同,但张艺谋这种对"治愈"的把握,与原著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。可以说,张艺谋是用最擅长的方式,表达了自己对《陆犯焉识》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。这样来看,我们或许可以把这部《归来》,看作是张艺谋对原著所作的一篇"读后感"吧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5
电影中面对现实无奈臣服的孙悟空,就是现在的我们,没了法力的我们。
二十出头的自己心中一腔热血,想起自己做过骄傲的,让别人称赞的事情,而今终于可以大展拳脚,头顶光环的感觉溢于言表。但却在现实的封印面前屡屡碰壁。我们抗拒,却差了挣脱封印的力量。随后我们学着明白现实,明白自己依旧要和大多数人一样上班,完成工作,结婚,照顾家庭。我们的棱角被慢慢磨平,热血被慢慢置凉。
而天真无邪勇敢无畏的江流儿,就是从前的我们,相信英雄的我们。
他相信大圣只是睡着了,他相信大圣的神奇力量,他相信大圣可以帮助傻丫头回家,他相信大圣可以战胜山妖,他相信大圣可以做到一切别人办不到的事情。因为大圣是他心中的英雄。在别人眼中,没了法力的孙悟空,不过是一只普通猴子,但在江流儿眼中,他就是盖世英雄,是唯一的齐天大圣。
我们每个人,都是孙悟空,也都是江流儿。
幸运的孙悟空,遇见了江流儿,遇见了从前的自己。在从前的自己面前,他冲破封印,唤回了那个披坚执锐,意气风发的齐天大圣。其实,我们的英雄梦一直存在心底,不过一路走得太快,太专心于路旁的风景,而遗落了从前的自己。
从前的英雄梦保护着我们的天真,那么现在,应该换我们站在年少的自己面前,守卫自己从前的英雄梦。
希望这一路的'我们,都能够遇见从前的自己。
请把从前的自己带回来。
大圣,都会归来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6
看完《归来》,我的心将要被揉碎。我感受的了真正的爱,那个爱,爱的长久,爱的深沉,爱的无私。
看完这部电影,看着是一个爱静悲剧,实际上对于陆焉识而言,他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。
茫茫的大雪中,火车站口,始终如一的举着自己名字的陆焉识,和永远等待着5号到来的冯婉喻,这之中既充斥莫大的伤感,也显现出巨大的欢喜。这一幅悲喜交加的画面,不时摇动这我的心。
冯婉喻端着水饺,坐在这个念信的同志旁边。她永远也不可能知道,也不会知道,他就是那个弹琴者,他就是那个车夫,他就是那个去了西方的陆焉识。
这部电影也充满了喜悦,冯婉喻和女儿的关系,在念信的同志的帮助下,和好了。女儿,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好之又好,女儿知道了,他不是一个畏罪潜逃的阶级分子,不是从小就给他带来烦恼的无情的人,不是在她长大后还跟他带来家庭分裂的人,他是自己父亲,是爱她的父亲。
当爱转化成一生的眷恋与责任,当轰轰烈烈转化成细水长流,这才是爱的开始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7
他们在似曾相识中清醒和混沌着,清醒着本能的坚贞完美,混沌着无法言说的记忆伤痛。
那夜,她没有打开那扇门,从此,她终生再不锁门,她终生再不锁门,却最终关掉了心门。他痛苦于她不再认识他,却在她的不认识中终生体味她,认识她,明白她。
人最记忆之深在于最痛苦与最感动。她一生在幸福地追忆他的名字,半生也在封闭风雨交加中“迷失”的那个夜晚,“焉识”,于她于他焉能不识。这个问号没有留给冯琬瑜,却留给了叫“焉识”的那个人,她用忘记在告诉他“我的心里仅有你!”
那段钩沉的岁月,他成为她唯一的牵挂,她成为他唯一在等的'人,“焉识”在她心中焉能不识,“琬瑜”在他心中岂止宛如美玉,而他们的女儿“丹丹”,淹没于红彤彤的世界,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,未经淬炼的父爱并未阻止幼稚的红心。
一纸凄凉的离笺压在玻璃下,一滴浊泪落在玻璃上,清脆致断肠,清冷的泪隔着玻璃却拥抱不了看得见、摸不着的温暖;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钢琴曲,唤醒了一颗被岁月苦痛浸透的心灵,那颗心流着血,那个人却依然在沉睡,不,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泪,不能忘却的记忆里,他们相互着唯一,偎依,;一筐凌乱的信,是他们二十年谋心不谋面的生活,清轻的诵读却又是谋面不谋心的温暖悲伤。
用半生的“无好”去迎接以往的不好,最终明白那个日子是她的最好。
雪花飞舞的日子,他们去共同迎接一个叫“心心相印、相濡以沫、患难真情”的客人,那个“客人”是他们共同的记忆:炉火上冒着的热气,书案上的一杯清茶,一首淡淡的钢琴曲,一抹会心的笑语……
归来,是一个人,是一颗心,是一种生活,是一坎幸福,是一腔期盼,是一份守望。
岁月,那段岁月,那段“老方”的岁月,再不归来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8
《问世情为何物》元好问真好问,也真会问。这种问法可谓一问千古,问倒天下,天下皆为情所困,有多少人在问题上徘徊,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,做出了人生的终极答案。但是各人的话语,各有不同。
爱情,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般的生死相随;爱情,是徐长卿和紫萱般的人生,只有你一个;爱情,是杨过和小龙女十年不离不弃,跨越年龄的界限;爱情,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由爱生恨的表面现象……如今,看完电影《归来》,我有了另一个答案,那就是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的爱情。
70年代初,与家人多年隔绝的陆焉识,因思念心切,在一次转农场的途中逃走回家。这对怀有芭蕾舞梦的女儿丹丹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。女儿想尽办法阻止母亲冯婉瑜和父亲陆焉识的见面,冯婉喻明知无法和他见面却还是因为爱而离去!可是,伺机抓他的人也走了,冯婉喻嘶叫着让陆焉识快逃,而陆焉识也没有听到冯婉喻的声音,一声不吭。只是为了见情人,不顾生命危险,最后却也没能相拥而去,被抓住。而且冯婉喻也因为陆焉识被抓的过分伤心而跌倒在地,因此得心应手。
结束后,陆焉识平反,又返回故地。只是因为时间过得太快,物是人非,以前的恋人却和他一模一样,不再相识,不管陆焉识试了多少次,最终还是没能唤起妻子的记忆,被她推到门外。虽然经历了多少沧桑,但他们的爱情从未改变过。繁荣昌盛尽,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著的爱情,在永恒的等待中,一齐慢慢变老。从那以后,多少年来,门从来没有上锁过,她说:“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。”从那以后,多少年了,那张纸条还留在桌子上,窥视着事物的思绪;从那以后,多少年了,不管风雨交加,电闪雷鸣,还是大雪纷飞,她都记得5号早上要去梳洗,打扮干净到火车站口等焉识回来。他把信写了多少年了,也因为太过想念;她可以用一句话宽恕那些恨了他多年的女儿;他可以把自己看得很重,只为了能守着她。
时光飞逝,转眼多年,陆焉识依然是早晨陪着冯婉喻去车站等陆焉识回来。这部电影最后的场景…他们的爱情,能够让一切都失色,却没有感动上苍,冯婉喻还不能想起自己就是陆焉识。
我相信:即使海枯石烂,日转星移,过去沧海夷为桑田,过去高山夷为平地,他们的爱情依然不变。“爱,是陆焉识对冯婉喻守卫般的爱;爱,是冯婉喻对陆焉识等待中的爱”,我把它叫做“爱的坚守”——坚定的守候!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9
冲着陈道明和巩俐这两位老戏骨,昨天看了《归来》。
之前看到《南方周末》对张艺谋和陈道明的专访,对于他们所表露出的历史观甚是困惑,因为满篇是“和解”与“愈合”,似乎立志要在“伤痕”之后,重新打造关于那个年代的叙述模式,主题却是“忘记”和“和解”。在我看来,这只是简单的“活着”——恰如老谋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无法公映的电影所讲述的麻木状态,于是想当然的对老谋子的“归来”不抱太大希望。然而,看过电影后,我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。
有朋友和我讨论说,相比小说,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,失了很多内涵的表达,并且对影片后半部分漫长而又平淡的讲述甚是不满。但在我看来,他们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浓重的批判性。是的,《归来》相对于小说《陆犯焉识》的删繁就简,其实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广度。
在接受采访时,张艺谋说:“一个人对一个人矢志不渝的等待,和矢志不渝的归来,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。绝不是简单的温情化可以解释的,恰巧是在这个等待、期待和归来当中,暗流涌动一个大时代的痕迹。“暗流涌动”四个字特别好说,特别难做到。我相信它不是简单的庸俗化的温情,它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复杂。 ”
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,离别和归来,是人类共通的母题。这个谜母在《诗经》里是“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”,在荷马史诗里是奥德赛;在唐朝是“举头见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在宋代是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”,在美国是《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》、《恋恋笔记本》……越是简单的母题,越具有全球性,也越难拍出新意。应该说,老谋子这一份答卷,在合格线以上。
当离别充满荒谬和无奈时,归来无疑是对漫长等待的最好回馈。然而,由于冯婉瑜的失忆,陆焉识的归来又漫长到令人绝望,这是两个向度的绝望——月复一月火车站接爱人的婉瑜,和日复一日想尽办法唤醒妻子记忆的焉识。影片最后,他们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惊叹号,一个在等待着永远等不到的他,一个在陪伴着永远唤不醒的她。
焉识捱过了反右,却失了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精神。他与生活和解,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在焉识的眼角抽动中,在他的欲语还休中,在他面对好友自杀消息的木讷中,我们都亲见了一个知识分子灵魂的垮塌,和一个典型中国人的附生——经历了这么多,焉识只想活着,活着就好。他没有了愤怒,也没有了怨恨,更失了反思的勇气,这些对活着而言,都太过沉重,因此他选择与生活和解。然而,婉瑜的失忆,似乎是对焉识对惨痛记忆所采取的“淡忘”的态度的反讽。电影中一个细节似可佐证我的看法:焉识给婉瑜读自己的信,读着读着,一声长叹。是啊,怎么可能淡忘,又如何能好了伤疤。张艺谋说:“我们不要再忆苦思甜,我们不要再控诉,再苦大仇深,让它用内敛的方式,暗流涌动的方式,甚至内伤的方式,沉淀那个苦难。”是啊,伤害已经造成,无论再怎么愈合,也无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记,这个内伤,不仅是个人的,也是集体的,更是国家的。
这么一个简单的母题,放在了那样一个沉重的背景之中。暗流涌动,老谋子说的对,确实是暗流涌动。这是关于建国后那段历史的一次元叙事尝试,是在解构的时代一次建构的努力,是在追求多样化和个体叙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叙述的逆袭,是在后现代的当下一次现代性的回潮。
评判它的好坏,关键还在于观者自己的阐释。就我来说,我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,除了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,也看到了老谋子转型的艰难,更看到了电影审查铁屋中透露出的一丝光亮,衷心的赞一个。此外,还因为我一直对元叙事抱持肯定态度,而对后现代的种种主义抱持观望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再次重复一下罗兰巴特语录:作者已死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《归来》,赞弹皆有道理,诸君自行判断。
相对纯理论性的辨析,其实我更喜欢文本细读。当然,一方面是自己已经离文艺理论太远太远,远的几乎忘掉了理论。另一方面,这部电影,太值得细读了。
看完影片后,妻抱怨说旁边的几个姑娘一直叽叽喳喳,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,那个不到5岁的小女孩应该也没消停过——但是,一向对环境挑剔到过分的我竟然都没有发现——电影实在太抓人。
影片的开端堪称经典。在那个压抑年代里,一个逃跑的右派对于家人来说,是滚烫的火,极度渴望却不敢真正触碰,日思夜想的陆焉识就在门外,可群集环伺的眼睛让冯婉瑜选择了默默地将他拒之门外。因为女儿丹丹的告发,焉识和婉瑜第二天相约见面成为了一场悲剧,这也成为婉瑜记忆中念念不忘的一幕,并因此断绝与女儿的来往,即使失忆了,也无法忘怀女儿对家庭的背叛。
焉识和婉瑜在天桥见面那一幕的爆发力惊人。两个一直压抑、隐忍的人同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焉识眼看时间流逝,却一直看不到赴约的婉瑜,万般焦急下不顾自己逃亡者的身份,站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,宛如濒死之人用尽最后的生命呼喊,这种奋不顾身,这种绝望挣扎,令人寒毛直竖。而婉瑜的那一声“焉识,快走!”,也是毅然抛弃了个人得失,不啻于平地一声惊雷起。在这一幕里,“爱别离”之苦催人泪下。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,也应能被感染和触动。
还有一处令我鼻酸的场景在影片后半段。焉识苦心营造出弹钢琴一幕的旧日重现,希望唤醒婉瑜的记忆。婉瑜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,迟疑、迟疑、那么迟疑地伸出手,搭在焉识的肩上,两个人都在颤抖,焉识缓缓转过身来,和婉瑜拥抱在一起。这一刻的张力,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,凝神注目,满心是绝望之后的欢喜。然而旧日重现的一幕只维系了几秒,婉瑜缓慢而坚定地推开焉识,一下打开他的手。陈道明那一刻的神情,落寞得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,锥心刺骨却又平静如水。这一代人的伤痕,这一代知识分子“洗澡”后的精神状态,都被他演出来了。
影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还有许多,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无与伦比,对情感戏的调度拿捏得恰到好处,通篇在克制和压抑中完成叙述,却因为这克制和压抑而更突显出叙事的力量。对张艺谋的这次转型,我要点个赞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10
晚上打开电视找好看的电影,可是多数都需要购买VIP会员,我打开了不需要用会员的《归来》,看了后真的少有这种电影的画面了,让我感觉我真的是在看电影,是灰黑色的电影视觉感,张艺谋的电影多注重色彩,巩俐的演技也不在话下,细细观影,故事感人,可以说扎心了,老妇人那么爱自己的丈夫,一种暖心的等待,她因为有病,丈夫回来了却不认识他,用各种方式诠释对丈夫的思念,巩俐饰演的冯婉瑜的眼睛里饱含泪水,仿佛丈夫这个角色种在了她的心里。现在有太多爱情片,有的确实感人,有的却让我觉得不真实,而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真挚,毫无杂念,父母辈的爱情。曾经我因为张艺谋的电影《我的父亲母亲》感动过,同样是女的爱男子的感情,表达得更可歌可泣些。《归来》其实,其实我们这个年代这样的`感情少见了是吗?
今天下午,我们学校四、五、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电影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。
这部电影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,因为是动画片,所以添加了我们喜欢的成分。看的时候,我的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激昂、一会儿低落、一会儿开心、一会儿悲伤主人公孙悟空在小和尚江流儿的帮助下,解开了封印逃出来五行山。因为对江流儿的崇拜和江流儿对他的感化变得善良、乐于助人了。他们互相帮助一同度过了许多难关,最后孙悟空为了解救身处危险之中的江流儿,而唤醒了原先失去的法力,打败了大蠕虫,让人十分感动。
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热情能给人带来正能量,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: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应该用章隽的热情将正能量传递下去,照亮温暖所有的人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11
根据严歌苓的小说《陆犯焉识》改编的电影《归来》是张艺谋的又一力作。看过之后,内心无比沉重和压抑,被瞬间带回到了那个无比动荡而扭曲人性的年代,无辜善良的人们饱受蹂躏,在一场无法逆转的精神灾难中踽踽苟活。
电影中,知识份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,遭监禁多年后归来,终可与家人团聚。没想到这时,他的妻子冯婉喻已因思念过度、饱受摧残而精神崩溃,患上了失忆症,对自己日夜挂念的丈夫也失去了容貌上的记忆,虽一心盼丈夫归来,却在重逢时刻,把丈夫当成了陌路人。而他的女儿也因父亲的“右派”身份断绝了跳舞的前途,褪祛了舞台的光芒,成为了千千万万工人中的一员。
冯婉喻的失忆日渐严重,陆识焉和女儿曾想尽各种方法帮她恢复记忆,都无济于事,她没有了往日的干练与端庄,但她始终将丈夫陆焉识的名字铭记于心。每月的5号,她都满怀期待与欢愉的来到车站的出站口等候丈夫的归来。每当此时,陆识焉都陪伴在妻子的身边,手举着写有陆识焉三个字样的牌子。这个场景,不禁让人唏嘘动容。月月年年,任凭周遭万物变迁,她一颗守盼丈夫归来的心从未改变,而就是这份永不褪色的`期待与失落,竟成全了这个女人余下的一生!
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冯婉瑜的失忆实则是她主动选择逃避和遗忘的结果,令她能够相对安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——那个世界,没有伤害,只有她深爱的人。
影片的结尾落在一个寒冬,大雪凌厉。年迈的冯婉喻和陆焉识依旧穿过风雪,安静地等候在火车站的铁门前。陆焉识仍举着那个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,看着迎面一群群来自新时代的面孔,认命地沉默着。这一幕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无奈,亦生动昭示了有些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、是不可逆的。两个垂暮的老人,从历史的风尘中一路走来,靠的唯有这深沉的陪伴。
这部电影无可避免地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家庭。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,我的姥爷和亲人们被愚昧、愚忠的小人所迫害,饱受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磨难。那些不堪回首的暴行,是泯灭人性、不可饶恕的!
一部电影所能做的,只能是以斗室窥全貌,在留白里蕴出苦难的影子。而事实上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比主人公的命运更悲惨的比比皆是,每一桩都触目惊心。虽然那些灾难已成为过去,但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。只有直面和思考,才能以史为鉴,不再重蹈覆辙。愿此悲剧永不复演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12
他们在似曾相识中清醒和混沌着,清醒着本能的坚贞美好,混沌着无法言说的记忆伤痛。
那夜,她没有打开那扇门,从此,她终生再不锁门,她终生再不锁门,却终于关闭了心门。他痛苦于她不再认识他,却在她的不认识中终生体味她,认识她,明白她。
人最记忆之深在于最痛苦与最感动。她一生在幸福地追忆他的名字,半生也在封闭风雨交加中“迷失”的那个夜晚,“焉识”,于她于他焉能不识。这个问号没有留给冯琬瑜,却留给了叫“焉识”的那个人,她用忘记在告诉他“我的心里只有你!”
那段钩沉的岁月,他成为她唯一的牵挂,她成为他唯一在等的人,“焉识”在她心中焉能不识,“琬瑜”在他心中岂止宛如美玉,而他们的女儿“丹丹”,淹没于红彤彤的世界,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,未经淬炼的父爱并未阻止幼稚的红心。
一纸凄凉的离笺压在玻璃下,一滴浊泪落在玻璃上,清脆致断肠,清冷的泪隔着玻璃却拥抱不了看得见、摸不着的温暖;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钢琴曲,唤醒了一颗被岁月苦痛浸透的心灵,那颗心流着血,那个人却依然在沉睡,不,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泪,不能忘却的记忆里,他们相互着唯一,偎依,;一筐凌乱的信,是他们二十年谋心不谋面的生活,清轻的诵读却又是谋面不谋心的温暖悲伤。
用半生的“无好”去迎接曾经的不好,终于明白那个日子是她的最好。
雪花飞舞的日子,他们去共同迎接一个叫“心心相印、相濡以沫、患难真情”的客人,那个“客人”是他们共同的记忆:炉火上冒着的热气,书案上的一杯清茶,一首淡淡的钢琴曲,一抹会心的笑语……
归来,是一个人,是一颗心,是一种生活,是一坎幸福,是一腔期盼,是一份守望。
岁月,那段岁月,那段“老方”的岁月,再不归来。
归来电影观后感 篇13
冲着陈道明和巩俐这两位老戏骨,昨天看了《归来》。
之前看到《南方周末》对张艺谋和陈道明的专访,对于他们所表露出的历史观甚是困惑,因为满篇是“和解”与“愈合”,似乎立志要在“伤痕”之后,重新打造关于那个年代的叙述模式,主题却是“忘记”和“和解”。在我看来,这只是简单的“活着”——恰如老谋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无法公映的电影所讲述的麻木状态,于是想当然的对老谋子的“归来”不抱太大希望。然而,看过电影后,我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。
有朋友和我讨论说,相比小说,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,失了很多内涵的表达,并且对影片后半部分漫长而又平淡的讲述甚是不满。但在我看来,他们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浓重的批判性。是的,《归来》相对于小说《陆犯焉识》的删繁就简,其实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广度。
在接受采访时,张艺谋说:“一个人对一个人矢志不渝的等待,和矢志不渝的归来,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。绝不是简单的温情化可以解释的,恰巧是在这个等待、期待和归来当中,暗流涌动一个大时代的痕迹。“暗流涌动”四个字特别好说,特别难做到。我相信它不是简单的庸俗化的温情,它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复杂。”
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,离别和归来,是人类共通的母题。这个谜母在《诗经》里是“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”,在荷马史诗里是奥德赛;在唐朝是“举头见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在宋代是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”,在美国是《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》、《恋恋笔记本》……越是简单的母题,越具有全球性,也越难拍出新意。应该说,老谋子这一份答卷,在合格线以上。
当离别充满荒谬和无奈时,归来无疑是对漫长等待的回馈。然而,由于冯婉瑜的失忆,陆焉识的归来又漫长到令人绝望,这是两个向度的绝望——月复一月火车站接爱人的婉瑜,和日复一日想尽办法唤醒妻子记忆的焉识。影片最后,他们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惊叹号,一个在等待着永远等不到的他,一个在陪伴着永远唤不醒的她。
焉识捱过了反右,却失了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精神。他与生活和解,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在焉识的眼角抽动中,在他的欲语还休中,在他面对好友自 杀消息的木讷中,我们都亲见了一个知识分子灵魂的垮塌,和一个典型中国人的附生——经历了这么多,焉识只想活着,活着就好。他没有了愤怒,也没有了怨恨,更失了反思的勇气,这些对活着而言,都太过沉重,因此他选择与生活和解。然而,婉瑜的失忆,似乎是对焉识对惨痛记忆所采取的“淡忘”的态度的反讽。电影中一个细节似可佐证我的看法:焉识给婉瑜读自己的信,读着读着,一声长叹。是啊,怎么可能淡忘,又如何能好了伤疤。张艺谋说:“我们不要再忆苦思甜,我们不要再控诉,再苦大仇深,让它用内敛的方式,暗流涌动的方式,甚至内伤的方式,沉淀那个苦难。”是啊,伤害已经造成,无论再怎么愈合,也无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记,这个内伤,不仅是个人的,也是集体的,更是国家的。
这么一个简单的母题,放在了那样一个沉重的背景之中。暗流涌动,老谋子说的对,确实是暗流涌动。这是关于建国后那段历史的一次元叙事尝试,是在解构的时代一次建构的努力,是在追求多样化和个体叙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叙述的逆袭,是在后现代的当下一次现代性的回潮。
评判它的好坏,关键还在于观者自己的阐释。就我来说,我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,除了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,也看到了老谋子转型的艰难,更看到了电影审查铁屋中透露出的一丝光亮,衷心的赞一个。此外,还因为我一直对元叙事抱持肯定态度,而对后现代的种种主义抱持观望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再次重复一下罗兰巴特语录:作者已死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《归来》,赞弹皆有道理,诸君自行判断。ZCD17.COm
相对纯理论性的辨析,其实我更喜欢文本细读。当然,一方面是自己已经离文艺理论太远太远,远的几乎忘掉了理论。另一方面,这部电影,太值得细读了。
看完影片后,妻抱怨说旁边的几个姑娘一直叽叽喳喳,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,那个不到5岁的小女孩应该也没消停过——但是,一向对环境挑剔到过分的我竟然都没有发现——电影实在太抓人。
影片的开端堪称经典。在那个压抑年代里,一个逃跑的右派对于家人来说,是滚烫的火,极度渴望却不敢真正触碰,日思夜想的陆焉识就在门外,可群集环伺的眼睛让冯婉瑜选择了默默地将他拒之门外。因为女儿丹丹的告发,焉识和婉瑜第二天相约见面成为了一场悲剧,这也成为婉瑜记忆中念念不忘的一幕,并因此断绝与女儿的来往,即使失忆了,也无法忘怀女儿对家庭的背叛。
焉识和婉瑜在天桥见面那一幕的爆发力惊人。两个一直压抑、隐忍的人同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焉识眼看时间流逝,却一直看不到赴约的婉瑜,万般焦急下不顾自己逃亡者的身份,站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,宛如濒死之人用尽最后的生命呼喊,这种奋不顾身,这种绝望挣扎,令人寒毛直竖。而婉瑜的那一声“焉识,快走!”,也是毅然抛弃了个人得失,不啻于平地一声惊雷起。在这一幕里,“爱别离”之苦催人泪下。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,也应能被感染和触动。
还有一处令我鼻酸的场景在影片后半段。焉识苦心营造出弹钢琴一幕的旧日重现,希望唤醒婉瑜的记忆。婉瑜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,迟疑、迟疑、那么迟疑地伸出手,搭在焉识的肩上,两个人都在颤抖,焉识缓缓转过身来,和婉瑜拥抱在一起。这一刻的张力,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,凝神注目,满心是绝望之后的欢喜。然而旧日重现的一幕只维系了几秒,婉瑜缓慢而坚定地推开焉识,一下打开他的手。陈道明那一刻的神情,落寞得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,锥心刺骨却又平静如水。这一代人的伤痕,这一代知识分子“洗澡”后的精神状态,都被他演出来了。
影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还有许多,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无与伦比,对情感戏的调度拿捏得恰到好处,通篇在克制和压抑中完成叙述,却因为这克制和压抑而更突显出叙事的力量。对张艺谋的这次转型,我要点个赞。
-
想了解更多【归来电影观后感】网的资讯,请访问:归来电影观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