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写作网

导航栏 ×
职场写作网 >地图 >工作总结 >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04-14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(实用4篇)。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篇1

预习学案

1.熟读4—6段,结合课下注释,把重点的字词的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。

2.解释加点字词。

(1)适(   )莽苍者,三餐而反(           ),腹犹果然(           );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之(        )二虫又何知!

翻译:到郊外去,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,肚子还是饱饱的;到百里之外去,要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;到千里之外去,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。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!

(2)小知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不及大知,小年(            )不及大年。奚以(          )知其然也?

翻译: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,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。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

课堂学案

3.研习4—6段

(1)自由朗读此三段,整体感知。

蜩与学鸠笑之曰: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;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”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之二虫又何知!

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,众人匹之。不亦悲乎!

汤之问棘也是已。穷发之北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有鱼焉,其广数千里,未有知其修者,其名为鲲。有鸟焉,其名为鹏。背若太山,翼若垂天之云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,绝云气,负青天,然后图南,且适南冥也。斥鴳笑之曰:“彼且奚适也?我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间,此亦飞之至也。而彼且奚适也?”此小大之辩也。

(2)积累、掌握重点词句。 

决起而飞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:

众人匹之:

朝菌不知晦朔:

(3)落实下列文言语段翻译。

①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;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

翻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②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

翻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,绝云气,负青天,然后图南,且适南冥也。

翻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4)①蜩与学鸠“枪榆伤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”说明什么?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②根据本段中的“小”“大”观点,哪些事物是“小”哪些是“大”?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参考译文:

蜩[3]与学鸠[4] 笑之曰:“我决起 而飞, 抢[5]        

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:“我急速起飞,碰到榆树和檀树

榆     枋,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时则 不至,  而控于地而已矣;   

的树枝(就停落在上边),有时飞不到,落到地上就是了;

奚[6]以之       九万里     而    南为?”适莽苍者,三  

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?”到郊外去,带上

餐而   反[7],   腹  犹  果然[8] ; 适   百里 者,    

三餐就可以返回,肚子还是饱饱的;到百里之外去,要用一

宿    舂        粮;   适  千里  者,    三月      聚  

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;到千里之外去,三个月以前就要准粮。    之  二虫    又何知!

备粮食。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!

段意:反驳蜩与学鸠,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。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,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。

小知[9]  不及  大知, 小年[10]不及   大年。奚  以  

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,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。凭什么知

知   其然也? 朝菌[11]         不知      晦  朔[12],蟪蛄不

道是这样的呢?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初和月末,寒蝉不

知     春   秋,此  小年也。楚之南  有   冥灵[13] 者,

懂得什么是春秋,这就是短寿。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,

以 五百岁 为春,  五百岁 为 秋;上古有大椿[14]者,以八

把五百年当作春,把五百岁当作秋;上古有大椿树,把八千

千岁为春,八千岁  为秋。而 彭祖[15]        乃今   以  久 

岁当作春,八千岁当作秋。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著特  闻,众人 匹[16] 之,不亦   悲   乎!

称于世,人们与他相比,岂不可悲可叹吗!

段意:用“小知不及大知”承接上文,“小年不及大年”引出下文。作者以朝菌、蟪蛄与冥灵、大椿的比喻,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,说明了“小年不及大年”的道理,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,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,但有所依赖,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,因而都不能逍遥游,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。

汤之   问棘也    是已。  穷发   之 北   有   冥

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。在草木不生的北方,有个很深

海 者,  天池 也。   有  鱼 焉,   其  广   数千里,

的大海,那是天池。那里有一种鱼,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,

未   有    知其    修者,  其  名 为 鲲。有 鸟 焉,

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,它的名字叫做鲲。有一种鸟,它

其名  为  鹏,背  若太山[1],  翼  若 垂天 之云, 抟

的名字叫做鹏,它的背象泰山,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,乘

扶摇羊角[2] 而上者九万里, 绝  云气, 负 青天, 然 后

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,穿过云气,背负青天,这才向

图 南, 且  适  南冥   也。 斥鴳[3]   笑之曰:“彼  且 

南飞去,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。斥鴳讥笑它说:“它打算飞

奚  适  也?  我  腾 跃     而上,不过  数 仞 而下,

到哪儿去呢?”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,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

翱翔   蓬蒿  之间,  此  亦   之 至 也。  而彼  且 奚

来,盘旋于蓬蒿丛中,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。而它打算飞

适也?”  此  小大之辩[4]  也。

到哪儿去?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。

段意:本段引“汤之问棘”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,并点明“小大之辩”。 

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。“适莽苍者”“适百里者”“适千里者”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,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。同样,鹏鸟因为体重形大,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;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,能決起飞于榆枋间。虽然所待各不相同,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。

彭祖以长寿著称,但只有八百岁,连冥灵和大椿的寿命也比不上,也不是逍遥。

这里运用“小知”与“大知”、 “大年”与“小年”的不同,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。在庄子看来,万物都有所待,大与小没什么区别,不用羡慕大,也不要鄙视小。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。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,追求自由。

这里提出“小大有别”和“小不及大”并不是对“大”的肯定。这里突出 “小”和“大”只是量的区别,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。

大如鹏鸟,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都是“有所待”。

课下练案

1.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(    )

a.夭阏(è)        坳堂(ào)          决起而飞(jué)

b.蜩(tiáo)       蟪蛄(huì)         数数然(shuò)

c.抟(tuán)       舂粮(chōng)       抢榆枋(qiǎng)  

d.斥鴳(yàn)      泠(líng)然        乎待哉(wù)

2.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(    )

a.则知明而行无过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知不及大知    

b.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    

c.覆杯水于坳堂之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

d.以五百岁为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奚以知其然也

3.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(    )

a.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         b.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

c.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小年不及大年

4.一词多义
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(         )

名    名之者谁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人虽有百口,口有百舌,不能名其一处也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知    之二虫又何知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小知不及大知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鹏之徙于南冥也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之    而莫之天阏者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之二虫又何知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而    而控于地而已矣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以五百岁为春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以   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奚以知其然也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篇2

今天下午上《秋水》一文,在导入新课阶段,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“儒家像粮食店,绝不能打倒,否则打倒了儒家,我们就没饭吃,道家则是药店,如果不生病,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,要是一生病,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”,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。又引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中的“其文则汪洋辟阖,仪态万方,晚周诸子之作,莫能先也”一句,指出了《庄子》著作的的艺术风格,学生感到很新鲜。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《庄子》中的有关故事等,从学生的介绍来看,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,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(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,是全市最好的生源;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)。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,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,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,介绍了《庄子》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。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,如鼓盆而歌,拒不为相、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,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。接着顺水推舟。转入对《庄子·秋水篇》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,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“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”。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(即课文的节选部分),它还给人以关于“人的认识是有限的,不能骄傲自大”“人贵有自知之明”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等等的启示。上述启示在赏析中,学生基本上能说出。

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,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。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,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,即按照易错读字、通假字、古今异义、文言实词、一词多义、特殊句式、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,以便复习巩固,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、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,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,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。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,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。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,这篇课文比较浅易。这让我有点担忧:因为感觉浅易,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,可能只是知之皮毛。这篇课文是节选,只是原文《秋水》篇的一个开头部分,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。

在〈1〉班讲这篇课文时,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,介绍的了庄子的“知量无穷”的观点。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,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,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,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,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。(1)班的叶莹莹同学对“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,轻伯夷之义”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,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。在讲解过程中,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:《秋水》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,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。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,原文是“伯夷辞之以为名,仲尼与之以为博,此其自多也,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?”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,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,他们的自满,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?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,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。

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,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,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,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,在这个时候,教师必须敢于讲,把问题将具体,讲透彻。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,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,以免断章取义。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篇3

一、学习目标

1.熟读课文,疏通文句,弄懂文意

2.掌握文中的通假字.古今异义.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

3.学习本文运用比喻.夸张.拟人等修辞手法,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

4.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.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

5.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,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

二、学习重点与难点

1.疏通文意,把握文章的内容

2.鉴赏本文运用比喻.夸张.拟人等修辞手法,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

3.鉴赏本文想象丰富.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

4.对庄子的“逍遥之游”主旨的理解

三、学习时数        二课时

四、学习过程

(一).了解作者及背景

庄子(约公元前369一前286),名周,字子休,蒙城县城东郊人(今城关镇东城路)。曾为漆园吏,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.文学家。

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,书名《庄子》。这部文献的出现,标志着在战国时代,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,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.高深的水平,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。因此,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,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。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,还是文学语言方面,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,巨大的影响,在我国思想吏.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。

《庄子》今存三十三篇,其中内篇七,外篇十五,杂篇十一。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,外篇.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。

《逍遥游》是《庄子•内篇》的首篇,是庄子的代表作,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。《逍遥游》全文分两大部分。第一部分是总论,论证世间万物都是“有所待”而不自由的,自己追求的是“无所待”的最高境界。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,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“至人无己”“神人无功”“圣人无名”的境界,以及通过“无为”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。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,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。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,共三段。

什么是“逍遥”?从语义学意义上说,这是个联绵词,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。此外,它还是个叠韵词,因为韵母相同,逍遥就是徜徉.漫步.翱翔,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,那就是逍遥。《逍遥游》是《庄子》第一篇,是庄子的代表作。逍遥游即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,而不傲倪于物,不谴是非,以与世俗处。”(《天下》)即“游心于谈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,而无容私焉,而天下治矣。”《庄子》的“无为”主义,也可以叫作“逍遥”主义。

(二).朗读课文,粗通文意。

1.读准下列字音

鲲(     )   抟(     )     坳(      )     蜩(      )  夭阏(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决(      )起而飞       抢(      )小知(      )    榆枋(         ) 

斥鴳(      )   数数(      )然      泠(      )然.   蓬蒿(        )

2.疏通.积累

3、写出通假的字:

冥——       反——       知——        已——       

辩——       而——       有——

4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并积累

(1)(单音词):

怒而飞(      )    志怪(       )抟扶摇(       ) 六月息(       )

负大舟(      )  覆杯(     )   培风(      )  决起(      )抢榆枋(     )

控于地(        )适千里(       )小年(       ) 知其修者(       )

绝云气(      ) 斯已矣(        )天地之正(        )小大之辩(       )

不加劝(         )

(2)重点实词(双音词及短语)

海运(            )扶摇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野马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坳堂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 夭阏 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 莽苍(          )果然(           )泠然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数数然(           )羊角(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)

(三).阅读课文,思考下列问题

第一段

1.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?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。

讨论明确:

2.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?

讨论明确:

3.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?

讨论明确:

第二段

1.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?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?

讨论明确:

2.问:“汤之问棘”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,你是如何理

解的?

讨论明确:

第三段

1.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。

讨论明确:

2.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?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?

讨论明确:

3、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?

讨论明确:

四.分析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

讨论明确:

五、巩固训练

1.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:(    )

a.抟(tuán)扶摇     尘埃(ái)     背(bēi)负青天   舂(chōng)粮

b.夭阏(yāoyù)     晦朔(shuò)   万仞(rèn)        蟪蛄(huìgū)

c.背(bèi)若泰山    泠(líng)然   沮(jǔ)丧        狙(jū)击

d.翱翔(àoxiáng)    坳(āo)堂    斥安鸟(yàn)        榆枋(yùfāng)

2.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:(    )

a.鲲鹏展翅      莽莽沧沧      食不果腹      晦朔

b.乘奔驭风      不翼而飞      胶柱鼓瑟      遨翔

c.饮鸩止渴      雀巢鸠占      载舟覆舟      芥蒂

d.逍遥自在      颓废沮丧      荣辱毁誉      匹敌

3.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:(    )

a.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;

b.旬有五日而后反。

c.知效一官,行比一乡,德合一君,而征一国者。

d.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。

4.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:(    )

a.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          b.斥笑之曰:“彼且奚适也?”

c.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      d.有鸟焉,其名为鹏。

5.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:(    )

a.彼其于世,未数数然也——在世间的他,没有拼命追求什么。

b.虽然,犹有未树也——即使这样,(他)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。

c.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——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。

d.去以六月息者也——(它)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。

6.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:(    )

a.其远/而无所至极邪?

b.风之积/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/也无力。

c.汤之问棘也/是已。

d.楚之南/有冥灵者。

7.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:(    )

a.三餐而返,腹犹果然。          b.虽然,犹有未树也。

c.举世非之而不加沮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

《庄子》内篇·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篇4

《庄子.秋水》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,写黄河,则浩浩荡荡,奔腾澎湃,气魄雄伟;写北海,则渺茫空旷,无边无际,意境开阔;写河神,则有喜有叹,逼真传神,使人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。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《庄子.秋水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。

《庄子.秋水》阅读原文

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于是焉,河伯欣然自喜,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。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。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。于是焉,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:“野语有之曰,‘___ ,____ ’者,我之谓也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,而轻伯夷之义者,始吾弗信;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,则殆矣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

《庄子.秋水》阅读题目

4、本文作者_________,战国时哲学家,_________家代表人物。(2分)

5、补上文中空白的句子。(2分) 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6、解释加点的字(4分)

秋水时至( ) 不辩牛马(  )_ 以为莫己若( ) 始吾弗信(

7、翻译下面文言句子。(4分)

(1)于是焉,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。

译文:

__________________。

(2)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
译文:

__________________。

8、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:______ ,_______ (2分)

9、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?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?(2分)

答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《庄子.秋水》阅读答案

4、2分 庄子 道

5、2分 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

6、4分 按时 分辨 比得上 不

7、4分 (1)在这个时候,河神方才转过脸来,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。 (2)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。

8、2分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

9、 2分 这篇寓言,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,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,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。如果盲目骄傲自大,就难免会贻笑大方。下述观点均可: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,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

《庄子.秋水》阅读译文

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,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,河面宽阔波涛汹涌,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。于是河神欣然自喜,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。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,来到北海边,面朝东边一望,看不见大海的尽头。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,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:“俗语有这样的说法,‘听到了上百条道理,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’的,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。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、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,开始我不敢相信;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、无边无际,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,真可就危险了,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。”